技工院校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6-20 15:54:20阅读次数:次
技校学生正处在青年期的发育阶段,这一时期正好从少年期心理开始向青年期心理发展。他们开始有主见,能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但其世界观、价值观又不成熟,逆反心理强,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来。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态度,是青少年学生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否定性
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
2.评判性
评判学校和老师,评判老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对学校部分老师的不认同和抵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的学习出现滑坡;评判社会,对社会负面现象不接受和不理解。
3.对抗性
往往认为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是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4.冷漠性
对抗造成与父母的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
5.阶段性
青少年的叛逆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性适应能力上,心理认知能力上升,评判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
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讲,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中学阶段学生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越来越广。思维方式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和家长的劝说、要求、批评,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客观因素
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失误,例如采取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罚站、辱骂等方式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形成与老师的敌对情绪。
另外,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会对学生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及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负面心态,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
三、防止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措施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逆反心理的成因并积极寻找疏导方法,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批评和矫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教师还要做一些思考和调查工作,对于学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要做具体的分析,处理学生问题更客观一些。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与学生的顶撞行为。另外,在工作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进步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
2.教育教学方法要创新
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时是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古板,使学生心理疲劳而产生的。所以教学手段应当灵活多变,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其最大的优势是直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交替使用,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情动人,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